听说“血稠”就是血脂高?容易得血栓?需要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真相其实是……

  经常有人来到门诊,说查出自己的血“太稠”了,要求医生帮忙输液让血液变稀一些,把血管“通一通”预防血栓……这样的事往往让医生哭笑不得。

  脑科医生说

  「血稠」这词看起来可怕,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血管堵塞和血栓。血液变浓稠,万一哪天流不动了,那还得了?

  因此,不少中老年人火急火燎地跑到医院,希望医生能帮自己通通血管,还有的双管齐下,四处寻求救治良方,结果被忽悠着买了一堆药品、保健品,花了不少冤枉钱。血液有没有变「稀」不知道,钱包倒是越来越瘪。

  某网站搜索页截图

  我院神经内科程俊主任指出:

  医学上没有“血稠”这种病症,所谓“治疗血稠”就是一个噱头,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别再被蒙蔽了。

  Question 01

  所谓的“血稠”究竟是什么?

  Answer01

  “血稠”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它是一个不太客观、很模糊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血液黏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大概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产生发生血栓的意思。

  Question 02

  医学上有血液流变学的概念,那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科学可靠的咯?

  Answer02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科学,但血液流变学检查却是不靠谱的。因为它完全不能如实反应体内真实的血液凝固情况,更不能起到预测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作用。

  这种检查受到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保存,以及仪器、试剂、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受机体自身的影响也很多,甚至在喝完水、跑完步前后的差别都很大。

  同一份血标本,放在不同机器上检测,甚至同一台机器上前后测定,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结果来可靠的诊断、评估和预测疾病。建议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干预。

  Question 03

  输液可以让血液变稀一些吗?

  Answer03

  压根没有根据!所谓“血稠”不是预测将来会不会发生中风的指标,输液疏通血管更是没有根据。这种理念害人不浅,不仅没有用,浪费时间钱财,搞不好还会出问题。一些注射剂貌似能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栓,实则没有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对脑卒中后每年定期输液和不输液进行科学的临床对比研究。输液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诱发或加重疾病。

  Question 04

  既然血稠不是预测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依据,那预防血栓、血管事件,该关心什么?

  Answer04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和家族直系亲属有患心脑血管疾病,这八大危险因素决定了血管的健康状况。我们要从诱因入手,积极预防:

  1. 定期检查血脂异常情况,建议:

  ① 20岁以上,40岁以下人群,3~5年测1次血脂。

  ②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如果从未出现过血脂异常,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

  ③ 已有血脂异常的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2. 定期测血压

  没有高血压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最好每天早晚都要测一下,做好血压监控。

  3. 科学运动,尤其推荐「步行」

  坚持步行可以达到降胆固醇,降血压,以及减重的目的,另外步行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只要坚持步行1年以上,能有效延缓早期动脉硬化进展。

  4. 管住嘴非常关键

  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少吃糖和主食,适当吃些粗粮,多吃多食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水果蔬菜。

  5.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别熬夜,保证睡眠、调整恶劣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对心血管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6. 积极控制已患慢性病

  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尽可能的将其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

  总之,现在是一个精准医学的年代,与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偏信“血稠”这样一种概念,想尽办法改善“血稠”,倒不如多关心自己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血脂、血压和血糖等,这才是正道!

上一篇:你还在“坚定”地吸烟吗?看看吸烟对脑血管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下一篇:凶猛!明日小暑,还没入伏,成都高温已破历史新高!这些人群需格外注意!

医院医生亲诊
查看更多 预约挂号

|成都西南脑科网上挂号平台

电话咨询

028-68760707
QQ
咨询